从现代心理学与传统中医学视角探讨心身疾病的内源(二)

  传统中医理论中关于情绪致病的论述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中,《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就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身心健康,不仅要符合大自然规律,也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对于中医体系中情志的概念,早期是情与志分开来讲。《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基于此宋代以后的中医学将情与志并称,沿用至今。而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早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了系统且详细的论述。


传统中医理论强调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形神一体,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基于这一总纲情志作为致病因素,《内经》给予了系统的论述。首先是情志直接导致个体脏腑受损。由上文可知,中医理论中个体的脏腑与情志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功能的产物,《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倘若个体对情志不加以节制,就会使脏腑从内部受伤,需要强调的是,文中的怒是指暴怒大怒,喜指暴喜大喜,又或者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才会致病,也就是说,只有当情志过于强烈、突然、持久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其次是情志通过影响个体的气血营运而成为致病因素,《素问 举痛论》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种导致气机紊乱的致病因素,其中六种气机的变化是由于情志异常引起,同时也提出相对应的气机紊乱所出现的症状表现,例如常处于愤怒情绪下,个体易出现眩晕头痛心烦,肠胃功能紊乱,导致便秘或者容易拉肚子;常处于悲伤情绪下,易出现呼吸异常,胸腔胀满的感觉;《灵枢 寿夭刚柔》也提出“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情绪是导致个体产生疾病的内因,而南宋陈无择则在其《三因极-病症方论》中明确的把致病因素分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与不内外因,形成著名的“三因学说”。而与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所不同的是,在传统中医学范畴,由于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情志与脏腑生理疾病是互相影响的, 即突然、强烈持久的情绪会导致脏腑出现病变,而脏腑出现病变又会使个体情绪以至于心理出现异常。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应对刺激时产生了不同的内在情绪,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那么应对相同类似刺激时,不同的个体又是如何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疾病产生呢?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又该如何运用心理手段予以干预呢?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