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存在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致使个体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是与个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应对方式及其人格特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早年有父母死亡或者离异等不幸经历者,成人后,他们对生活事件负性体验要强于没有这些经历的个体,而这些都属于心理因素范畴。当今社会某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风湿性关节炎,失眠等,治愈难度高,复发率高,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长期的情绪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肖然在其长期的临床研究中提出个体过去经历过的某件或某些事件、情绪,会在个体身体上留下“痕迹”,长期积累积压,会在身体体表形成“结节”、“条锁”,这些“结锁”阻滞了个体生命能量的流动,导致疾病的发生,并提出了相应的疾病-情绪-行为模式关系图。
此观点理论也与传统中医学理论不谋而合,即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导致个体产生疾病的内在根本因素。
而对于以心理为主要致病因素的心身疾病的治疗,对于个体心理的调适则尤为重要。
早在元代,医家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中有云:“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能疗,须诊查由以平之”。无论是在传统医学中还是现代当今社会,都有结合心理疗法治愈身体疾病的案例,《黄帝内经》更是较早的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疗法,如以情胜情法、祝由疗法、开导劝慰疗法、音乐疗法。
《名医类案》收录了13例运用心理疗法治愈身体疾病的案例,其中有云:庄先生治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印素问曰:惧胜喜,可谓元关者,此案例即是运用了《内经》所提的情胜情法。当今社会由于对心身疾病及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关注,国内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将心理疗法与临床治疗的研究。张远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观察组进行了放松训练及情志疗法,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陈洋凯在对咳嗽患者的治疗中,给与病人更多的语言开导,祛除不良情绪,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配合治疗获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即便如此,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对于心理因素现代医者还是运用药物治疗较多,例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越来越迫切关注自我的发展,竞争加剧,情绪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个体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身体出现疾病隐患,而我们则更多的致力于临床实践中,将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与传统医学精髓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治疗中,调适个体疾病的内源,真正的实现“内外兼治”,进而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使每个人重获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