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心理学与传统中医学视角探讨心身疾病的内源(一)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即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和行为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具有器质性病理过程与病变表现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社会心理、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与预后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医学生物模式,将个体仅仅作为一个有机的生物体,只关注个体的生理机能,因而在治疗过程中仅仅针对器质性病变而进行传统药物和物理化学治疗,而忽视了个体的心理因素。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Meyer1958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心理生物学体系,这一模式在现代心身医学及生物医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了“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心理因素,并将个体内在情绪与心理的调适纳入治疗体系。导致个体心身疾病致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个体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重大应激事件,个体成长环境等,而这些因素在个体心身疾病的形成过程中,直接反映在个体的情绪表现上,成为个体疾病形成过程中,“内外”因素的直接内源。

1.现代心理学对情绪与身体疾病关系的解释

个体在生活中伴随着各种情绪,有时欣喜若狂,有时怒火中烧,有时悲痛欲绝,有时恐惧害怕。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情绪是以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存在或情境符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它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情绪的外部表现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言语调,例如当个体在愤怒时往往语调升高,脖子耿直,身体肌肉绷紧,双拳紧握,个体处于 “备战、战斗”状态;而情绪的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涉及广泛的生理神经结构,例如个体处于恐惧或盛怒时,往往伴随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面红耳赤等生理反应。而对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研究,中科院张瑶早在1992年通过对278名心身疾病患者,282名癌症患者和273名健康人的研究中就提出:过于强烈,突然的或持久的应激性事件,它不仅损害人的社会功能,也可降低个体对内外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使个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而身体处于易感状态,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与癌症的主要因素。


那么,情绪的致病机制是怎样的呢?现代心理学提出了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种作用机制,神经生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大脑和皮质下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作用,神经内分泌通过下丘脑、垂体、激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作用,而免疫机制是由刺激源作用于个体,导致个体自身产生大量皮质类固醇,抑制了个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个体防御系统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当大脑接受到来自外界的紧张刺激信息的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知评价,应对紧张刺激状况,使得相应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失衡,导致个体最薄弱的器官组织产生病理变化,而当躯体出现症状时,本身又会成为新的刺激源作用于心理因素,加重原有症状。心理紧张刺激因素与生理系统相互作用致病关系详见图1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