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业化时代人的哀伤转身


全文1859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安羽心理李琳琳

品质,这词用得很宽泛,你会听到生活品质,婚姻品质,育儿品质,人际关系品质,教育品质,乃至人品,人的品质、品格,不一而足,我在想,会不会是这样呢?每当你想往上拔高一个或几个台阶时,拉件“品质”的外衣披上,即有瞬间点石成金之神奇。

“品质”到底有没有内涵呢?

我对“品质”一词颇神经过敏,前两天发文露了底,我从工业化时代走过来,是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人,工业化时代就是一部品质进化史吧,我就想,不如我来叨叨品质。

这么一来,似有话题扯远之嫌,原本我就是打算写写一个工业化时代人的转身,是个尴尬的话题,其实不想走,其实不想留,就跟有支歌唱的一模一样。

写了近3000字没打住(《今天我工作-工作颂歌之辨》),再挑灯夜战,交出近3000字作业(《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人》),还是没把话说完,我猜还是旧伤,不算久远的浸泡品质管控行当的年华,没留个只言片语,好像写了代码,却没让程序运行,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缺了对自己的交待。

从名词术语解释起步,“品质”的ISO正解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大众表述很直观,你这东西品质好,你那东西品质差,我那时要深究,你说说“固有特性”是啥。

“固有”好讲,本来存在的,尤其是永久性的,打个比方,笔用来写字,鞋子穿在脚上,它们带有的特性就是固有的,这点丧失了,说什么品质都白搭。

“特性”就不好讲了,一定要说明白是“可区分的特征”,我跟你不同,不同还能说出一二三四五六七,才算可区分,那就再举例说明。

第一,可以从固有的或赋予的方面区分,比如笔,固有特性是写字,赋予特性可以装饰;第二,从定性或定量方面区分,用服务业例子很形象,“始终面带微笑”是定性,“点菜后10分钟内上菜”就是定量了;第三,还有好多特性具有区分性,物理特性,还有感官,甚至行为,甚至时间,还有人体功效、功能,都能成为可区分的特性。

品质上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

还没完,“要求”坐等解释,正解就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好懂,“隐含”会把人绕进去,举个例子吧,最近两天全国各地躲着广东下雪,想想大东北亚布力那种地方,广州生产的汽车卖到那里去,不用告诉你要耐多低严寒,这是明摆的“隐含要求”,同理,你生产的这支笔要跟着神舟飞天,你必须考虑失重情形,需求或期望不言而喻。

揪着“品质”就能说上三节课,抠字眼是必须的,固有、特性、要求、隐含,不觉间养出职业病来,那时几乎藐视一切自诩自家产品拥有超凡品质的商家,现在想想,自己都觉得好笑,较真的好笑。

话还要说回来,要不较真,今时今日也难从一个名词拽出一串名词,产生羊肉串的效果,全靠在长期记忆里打了埋伏。

说个我曾制造的笑点,广州前进路“好又多”是“好又多”开在广州第一家,“好又多”是进驻广州的第一家外资大卖场,它攀爬至曲线顶端被“沃尔玛”收入麾下,增添了MBA、EMBA的新案例。

我喟叹“好又多”斯人已去,皆因前进路“好又多”评审记录载入了我个人资历史册,那时,我的职业强迫症很严重,我还是客气谦逊地跟他们探讨,游水箱里的鱼进场时重量和养了若干天后之重量,需要做个对比数据吗?要做这个过程控制吗?同理,那些肉类、家禽类,也有这样的控制需要吗?

搁在今天看,该有多教条啊,那就是自己讨厌的样子。

我到底怎么从工业化时代转的身呢?

品质领域的大师犹如群雕,线条分明,鲜活生动跳出来,从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到质量建筑师朱兰,再到TQC之父通用汽车公司经理费根.鲍姆,然后,日本后来居上,直到近代零缺陷提出者克劳士比, QCC 之父日本人石川馨,更近要说杰克.韦尔奇,要说稻盛和夫。

世事弄人,有一天,我拎起《管理学原理》、《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课本,陡升惊诧,熟悉得信手拈来,其实不想走,其实也没办法留下,不得不唱一曲工业的挽歌。

追索中,我又翻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历史,读到下面这段话:

工人们宁可受到上级的斥责,只要在大发雷霆之中带点人性和人情味,也不愿他每天从身边走过而不理不睬,把自己等同于机器的零件,给每个工人,把心里话发泄出来的机会。而且,可以对雇主,吐露真情,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法,如果车间主任是个讲理的人,坑那一行,听取并尊重工人们的话,那就根本不需要工会和罢工。

好吧,“如果车间主任是个讲理的人”,我差点成了自己真正讨厌的人,泰罗给他提出的心理革命做了上面的注解。

这些品质大师们身处工业化大时代,他们最早从1856年代划破星空而来,最晚跨越至2000年代之后谢幕,其间,有两个标志性事件要算另一场平行的革命,1879年,科学心理学元年,1895年,精神分析横空出世。

而当工业化时代开着巨轮载着人类一路高歌猛进之际,跟人类心灵建立了传送协议吗?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