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少女与网戒学校# 来啊,互相伤害啊

前情提要:

21日晚,澎湃刊发起底弑母少女身后的网戒学校的报道后,曾在该校就读的多名学生通过致电、发邮件等多种方式联系,讲述其在校内被体罚和不公对待的经历和见闻。22日下午,山东省教育厅民继处副处长赵远征致电澎湃称,23日上午将组成省市区联合调查小组,组织老师、学生开联合座谈会,并将座谈会内容形成报告报送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领导,形成调查处理结果。同时,济南历城区教育局已于22日上午介入山东科技防卫学院调查此事,接着将会同公安、民政协同调查。济南市教育局成教处处长于春祥表示,其经手管理的短短一两年间,曾收到过两起家长要求该校退学费的投诉,但目前未收到过关于体罚和动用暴力的投诉。被该校官网当招牌的两名心理咨询专家之一、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大生主动联系澎湃称和这所学校一毛关系都没有(来自澎湃新闻)

这是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的官网介绍

“1996年诚信办学,科学施教,已成功帮助7000多名青少年走出成长困扰。济南市教育局唯一登记注册的一家专业戒网瘾学校,目前在校生580多人。

但是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是这样度过每一漫长的白天和黑夜的:

除了日常训练、学习,还要叠豆腐块(被子)、做俯卧撑,空闲的时间大都用重复劳动来充塞。女生排不规矩的学生还常常被安排在大便池旁边吃饭。一天结束后,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躯壳睡去。

日复一日,一夜又一夜,直到家长愿意接出来就接,家长不愿意你就一辈子待那里都行。

在这所学校待过的孩子们是这样说的:

里面的人大都是不情愿被抓进去的,上课也没人听啊,就在那睡觉。在那所学校里面,有八九岁的小孩,也有三四十岁的大人,有网瘾的、厌学的、叛逆的、同性恋的、精神病的……甚至有丈夫把妻子送入学校的。

只要进入这个封闭式准军事化的学校,就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不准逃跑、不准自杀、不准打仗、不准顶撞教官、队长。这几个原则性问题是学员都能熟背出来的,一旦触犯,就是一顿猛揍。

学校里学生互相玩心眼儿,有的老生欺负新生,新生有什么好吃的不给她们,她们就开始装甩脸子,打过很多架教官都不知道。张爱说。

逃跑和自杀是禁忌。谁制定一个逃跑计划,有人一打小报告可能第二天就找你,先了解情况,得到确切的证据就收拾你,之后更多的就是做心理工作。罗生描述道,所谓的心理辅导,一次花费几百元,感觉只是教师在一个小时内刺探学生的想法。(这一定是心理咨询被黑得最厉害的一次)

“做过最好的梦是逃出去了,其他都是关于这个学校的噩梦。”罗生说。

周成杰不敢在探视中和父母讲述自己在里面的经历。即使说了,父母也不相信他。他们觉得这个学校能把我改变好。

“那里就是青少年的牢房。”周成杰说着,愤愤然。

难道我们所有人还是闭着眼睛关起耳朵不愿意看到听到吗?——孩子们心底里的绝望。

在他们的父母亲手把自己送到地狱似的学校(这里应该不能称之为学校吧,我宁愿相信所有的学校都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不是施罚惩戒的场所),他们不会深深的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和价值吗?

那一颗颗年轻跳动,因未曾经历风雨而脆弱敏感的内心不会因为这个场所非人的待遇而扭曲和受伤吗?

一个个年轻的少年,不会为了在这个场所里生存而互相猜疑,催生了更多嫌隙和出卖吗?

一个个青春的灵魂,不会因为受了那么多苦痛和折磨,而变形,心生怨恨吗?那心里面的阴影,用多少的阳光才能照亮呢,关键是孩子们还能接受到阳光吗?

这里出来的孩子们,还能重新收获完整的人生,还能和自己的父母和解,还能重新接受和爱自己吗?

如果自己都不能够爱,又怎么知道怎么去爱别人呢?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杨永信。

想起了那个一采用电击疗法来治疗网瘾,被卫生局叫停后,本以为以后收到应有惩罚和停止的却他依然活跃在网络上,他的戒网中心也赚得满盆金钵。

在杨永信的戒网中心里面待过的孩子,大都和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待过的孩子一样感觉痛苦和绝望,也一样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身体上的伤害,会存在伤痕但尚可经由时间复原,心理的伤害呢,如果不能即使解决只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越发显现,如影随形,影响一生。

还有那些未曾醒悟的父母们。

不单单是网瘾,就如这几天接待的一个孩子的家长。家长主诉孩子有偷钱的习惯,持续间断性的偷钱好几年的时间了,孩子自己不承认偷钱,父母很头疼。孩子从小叛逆,不服管教,父母打过骂过都没办法,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也改不掉偷钱的毛病。

父母着急的问怎么办?而我们给出的建议家长则完全听不进去(因为他们不是本地人,所以建议他们找当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跟孩子沟通去接受心理咨询,而他们父母也需要参与咨询,调整自己的关系,自己跟孩子的关系,但难过的是家长并没有接纳)。家长一心觉得孩子只有狠狠的摔一跤才会得到教训,父母想要亲手送孩子去少年管教所,希望孩子能因此得到教训。我当下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是什么让家长有这样的信念,深信只有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才能让孩子得到教训,孩子才会变好。

父母来找到我们问询,大概也只是希望我们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赞同他们的做法而以此得到送自己孩子坐牢的通行证吧。这里每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都应该坚决拒绝。


感叹父母如此,孩子又怎么可能安然呢?

网瘾又或者很多叛逆逃学,打架斗殴的孩子大都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得不到应该有的关爱,才将目光转往他处,网吧,游戏,虚拟世界,打架,飚车等

怎么办?当然是要重新建构孩子在现实社会的人际环境。是谁剥夺了网瘾者的权利?是谁剥夺了叛逆孩子的关注,又是谁让孩子几乎体验不到被爱的温暖呢?

是孩子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孩子们的父母亲,也是那些可以左右孩子们的人。网瘾,叛逆,打架斗殴,永远是孩子不情愿的第二选择,如果家庭温暖和睦孩子也有自主权。而不是那种强迫的爱,暴躁的爱,孩子还会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还会不回家吗?

说到底孩子只是用网络和叛逆切断跟父母的感情交往,被动表达对父母的不满。网瘾和很大部分的叛逆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跟孩子的关系问题或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

父母把家庭关系问题套在孩子身上,自己独身事外,那么重的枷锁,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怎么可能承担得了呢?

一个孩子、所有的孩子都不应该承担家庭关系失衡的责任。请不要互相伤害。

注:文章中孩子受访内容部分摘取自澎拜新闻的文章《起底弑母少女身后的网戒学校:暴力抓走、随时体罚和神秘专家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