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阴影下的成瘾:一场以沉迷为名的止痛仪式

|安小羽


成瘾行为常被外界误解为对快感的贪婪追逐,然而剥开表象可见,其内核往往是创伤个体为逃离痛苦而搭建的临时避难所。从反复刷短视频到酒精依赖,从购物成瘾到药物滥用,这些看似享受的行为背后,藏着无数人对抗心理创伤的挣扎——沉迷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为了暂时停止痛苦。


创伤对心理的侵蚀,往往始于无法消化的负面体验。可能是童年被忽视的孤独、成年后遭遇的暴力,或是重大丧失带来的崩塌感。这些未被妥善处理的情绪,会像积在心底的暗潮,在某个触发点汹涌而出:深夜独处时突然涌上的无助,看到相似场景时瞬间收紧的胸口,甚至毫无征兆的情绪崩溃。当个体找不到合适的出口疏导这些痛苦,便容易转向能快速带来掌控感麻木感的事物。一杯酒能暂时麻痹神经,让失眠的人忘记创伤记忆的纠缠;不停下单购物能通过即时满足,填补被否定留下的价值空洞;长时间沉浸游戏世界,能在虚拟胜利中抵消现实里的挫败感。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疗愈的错位尝试——用短暂的感官刺激,覆盖无法承受的心理疼痛。


成瘾的恶性循环,往往从缓解痛苦的偶然尝试开始,逐渐演变为无法挣脱的依赖。起初,一杯酒就能让人平静,后来需要两瓶、三瓶;起初,刷半小时视频能转移注意力,后来需要熬夜到凌晨才能暂时忘记烦恼。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止痛模式,当外界刺激减弱,痛苦会以更强烈的姿态反扑,迫使个体不断加大成瘾行为的强度,最终陷入越依赖越痛苦,越痛苦越依赖的怪圈。更隐蔽的是,成瘾行为还会掩盖创伤的真正根源:一个因童年被抛弃而沉迷恋爱的人,可能始终没意识到自己追逐的不是爱情,而是被需要的安全感;一个因职场打压而沉迷赌博的人,或许没看清自己渴望的不是金钱,而是对失控人生的短暂掌控。这种掩盖如同饮鸩止渴,看似暂时止住了痛苦,却让创伤在暗处不断发酵。


打破创伤与成瘾的捆绑,关键在于看清沉迷即止痛的真相,并用更健康的方式替代成瘾行为。这需要个体先停下对享受的自我欺骗,直面成瘾背后的痛苦:当再次想通过购物缓解焦虑时,试着问问自己我现在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当忍不住想喝酒麻痹悲伤时,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把情绪梳理出来。同时,寻求专业帮助和社会支持也至关重要——心理咨询师能帮助个体拆解创伤记忆,找到更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能为个体提供对抗成瘾的勇气和力量。

创伤与成瘾的关联,从来不是贪图享受那么简单。那些看似失控的沉迷行为,不过是个体在痛苦中挣扎时,抓住的一根脆弱稻草。唯有看清这一点,才能放下对成瘾的批判与逃避,真正走向与创伤和解、与自我和解的道路。

写下您的评论吧